峡谷居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文化

枢纽——中国史纲(下)

2024-12-22 19:24:31 得到App 16
27|美洲白银与明朝的国运从元朝开始,中国历史就不能只以中国为单位来展开讨论了,必须把它放在欧亚大陆的视野之下才能有效讨论。到了明朝时候,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有了更加复杂的机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明朝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作为传导机制的。回头看看元朝,元朝的历史如何导致中原出现......

27|美洲白银与明朝的国运

从元朝开始,中国历史就不能只以中国为单位来展开讨论了,必须把它放在欧亚大陆的视野之下才能有效讨论。

到了明朝时候,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有了更加复杂的机理。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明朝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作为传导机制的。

回头看看元朝,元朝的历史如何导致中原出现货币短缺的状态,这种短缺的状态是导致明朝初期一系列政策的重要原因。

元朝重用来自西域、中亚地区的色目人,来帮助帝国理财。这些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商人群体,他们太擅长做生意、理财了。他们做生意是以整个欧亚大陆为运作空间的。

他们帮助元帝国理财的时候,是以整个欧亚大陆、大蒙古帝国为单位,琢磨怎么进行资源调配,怎么促进商业流通。

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穆斯林的商业能力,这几种要素都被整合在一块,建立起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庞大秩序。

这个时候,中东伊斯兰世界白银短缺。白银在中亚和西亚的购买力远远高于中原。在大蒙古帝国通盘调配的逻辑之下,中原的白银就源源不断地流到了中亚和西亚,欧亚大陆西部的经济就中世纪后期获得很大活力。

但是,中原这边就麻烦了,货币严重短缺。于是元朝就发行纸币。但是帝国政府根本控制不住纸币的发行数量,这就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原老百姓一看,这纸币什么破玩意儿,没人愿意接受纸币,结果中原的货币更加短缺。

一旦货币短缺,就会导致通货紧缩,钱少了,东西越来越便宜。但是人们不愿意再进行生产了,因为在你生产的时候,预计这东西能卖100元,投入了80元进行过生产,结果由于通货紧缩,当你生产完了,这东西只能卖80元了,那我还生产它干嘛呀?

所以,通货紧缩,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

大元帝国运气糟糕得很,到了朝代后期,又正好赶上黄河决口,连年的大水灾,朝廷又没钱救灾,就只好发行更多的纸币,这就让纸币的信用变得更加败坏,经济更加萧条了。元朝的统治最终土崩瓦解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严重的货币短缺。明朝面临的萧条压力,比元朝还严重。

因为,在元朝的时候,虽然中原的货币短缺,但是对产品的需求还在,因为元朝有一个帝国主导,推动整个中原跟中亚的贸易过程。从中原到中亚西亚的贸易过程风险很高,很难运转起来,但是有帝国政府在后面做推手,就能运转起来。中原经济就能获得外部需求的拉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货币短缺的影响。

但是,明朝一立国,完了,中原与中亚、西亚的贸易就中断了,没有了外部需求的拉动,而货币又严重不足,明朝的经济马上会陷入严重的困境。

明朝想要市场经济像大宋那么运转,根本做不到。因为市场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是足够多的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立国之后的一个特殊政策就起作用了,它把老百姓分成4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分别是当兵的、种地的、工匠、生产食盐的。子子孙孙都得继承,不得更改。

美国的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评论说:“朱元璋这套打法,是用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作为全国的标准,把商品经济直接取消了,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统一起来了。”

但是,考虑到货币问题的话,朱元璋这个政策还有另外一个效应,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

而且他还规定,老百姓没事不许乱跑,去到离自己家几十里之外的地方就得申请。这些政策加到一块,就是一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这就能够应对货币短缺的困局。

大明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恢复了经济。

虽然朱元璋这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帮助明朝迅速恢复了经济,但是里面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各种职业比例关系,不能始终保持正常。因为不能确保每一个职业身份的人都干一行、爱一行,他们会去干别的;不能确保每一个职业身份的人繁衍速度都是一样的。

这种准计划经济模式,在运转了几十年之后,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这时,只有市场经济能够让社会健康运转了。

问题是,市场经济需要足够的货币,明朝缺的就是货币。朝廷开始尝试发行一点纸币,但是明朝也控制不住自己滥发纸币的冲动,很快形成了严重通货膨胀,纸币彻底没人要了。也只能放弃这个方案。

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朝统治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到了嘉靖年间,西班牙人在美洲殖民地,大概是今天的玻利维亚一带,发现了一个规模超级巨大的银矿。而且,比这个美洲银矿发现前略微早点的时候,也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也在其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的发展,大明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成了销往欧洲的顶级奢侈品。

针对日本的方向,嘉靖皇帝依然坚持着海禁的政策,不允许人们到海上做生意和到海上航行,于是东南沿海倭寇就很肆虐。这些倭寇先是武装走私商人,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政策,倭寇就变成了合法的商人,明朝对外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美洲和日本这两大银矿的白银,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样好了,大明的经济一下子获得了双重刺激。一是获得了来自远方的市场需求,二是带来了大量的贵金属货币,终于不缺钱了。于是,到明朝后期的时候,江南一带的市场经济非常繁荣。民间社会高度发达,比宋朝的时候不差多少了。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这时,就跟全球历史深刻地嵌合在一块儿了。这带来一个效果,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跟经济的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国运。大明王朝的灭亡跟这些就有关系。

在明清之交的时候,正赶上一个小冰期,温度骤然下降,导致游牧者的南下。但是,实际上,大清在真正有机会入关之前,根本就没想到自己能够征服天下,因为大明还是太庞大了,大清比起来还是太小了。

除非是大明自己遭遇到了严重的内部问题,大清是不会有机会的。

大明这会儿还真就遭遇到内部问题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货币出现了严重短缺。这个问题是从外部输入的,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供给出现问题。

大清在1644年入关,在1618至1648年之间,欧洲发生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叫做“三十年战争”。

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西班牙。来自西班牙所属美洲的白银,这回就无法流到大明了,都流到欧洲做军费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明朝的后期,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对银矿也开始进行控制,从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大幅减少。

在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军费来自日本的银矿。

欧洲和日本政治经济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大明的货币供给。

很要命的是,小冰期来了,游牧者南下的压力开始变得很大,大明帝国内部又是民变四起,张献忠、李自成等全都出来了。朝廷不得不更多地征税来应对这些问题。

但是,更要命的是,到了这会儿,白银短缺了,铜钱的数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大明帝国内部的铜钱相对白银发生贬值,而老百姓日常经济活动用的就是铜钱。朝廷怎么从老百姓那里征税呢?是按照白银进行核算和征收,意味着老百姓必须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再交税,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了。这样老百姓只好争先恐后地投奔李自成了。

大明的国运,到了这会儿,陡然冲下了悬崖,最终亡于大清。


28|藏传佛教怎样帮助大清入关

大清在入关前就继承了元朝的正统,入关后又继承了明朝的正统。

大清的力量来自满洲八旗和满蒙联盟。蒙古人愿意买满洲人的账,首先是因为皇太极继承了元朝的正统。

蒙古人怎么会接受满洲人作为他们的大汗呢?这得从雪域高原说起。西藏和蒙古在历史上有过好几次相互联合,藏传佛教才变成今天的样子,才有了达赖喇嘛这种制度。这个过程也让蒙古草原陷入分裂与内斗,于是大清才能崛起,并打造起满蒙联盟。


标签:中国  历史  史纲  枢纽  施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