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中国史纲(下)
27|美洲白银与明朝的国运
从元朝开始,中国历史就不能只以中国为单位来展开讨论了,必须把它放在欧亚大陆的视野之下才能有效讨论。
到了明朝时候,中国跟世界的关系有了更加复杂的机理。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明朝产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作为传导机制的。
回头看看元朝,元朝的历史如何导致中原出现货币短缺的状态,这种短缺的状态是导致明朝初期一系列政策的重要原因。
元朝重用来自西域、中亚地区的色目人,来帮助帝国理财。这些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商人群体,他们太擅长做生意、理财了。他们做生意是以整个欧亚大陆为运作空间的。
他们帮助元帝国理财的时候,是以整个欧亚大陆、大蒙古帝国为单位,琢磨怎么进行资源调配,怎么促进商业流通。
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穆斯林的商业能力,这几种要素都被整合在一块,建立起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庞大秩序。
这个时候,中东伊斯兰世界白银短缺。白银在中亚和西亚的购买力远远高于中原。在大蒙古帝国通盘调配的逻辑之下,中原的白银就源源不断地流到了中亚和西亚,欧亚大陆西部的经济就中世纪后期获得很大活力。
但是,中原这边就麻烦了,货币严重短缺。于是元朝就发行纸币。但是帝国政府根本控制不住纸币的发行数量,这就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原老百姓一看,这纸币什么破玩意儿,没人愿意接受纸币,结果中原的货币更加短缺。
一旦货币短缺,就会导致通货紧缩,钱少了,东西越来越便宜。但是人们不愿意再进行生产了,因为在你生产的时候,预计这东西能卖100元,投入了80元进行过生产,结果由于通货紧缩,当你生产完了,这东西只能卖80元了,那我还生产它干嘛呀?
所以,通货紧缩,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
大元帝国运气糟糕得很,到了朝代后期,又正好赶上黄河决口,连年的大水灾,朝廷又没钱救灾,就只好发行更多的纸币,这就让纸币的信用变得更加败坏,经济更加萧条了。元朝的统治最终土崩瓦解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严重的货币短缺。明朝面临的萧条压力,比元朝还严重。
因为,在元朝的时候,虽然中原的货币短缺,但是对产品的需求还在,因为元朝有一个帝国主导,推动整个中原跟中亚的贸易过程。从中原到中亚西亚的贸易过程风险很高,很难运转起来,但是有帝国政府在后面做推手,就能运转起来。中原经济就能获得外部需求的拉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货币短缺的影响。
但是,明朝一立国,完了,中原与中亚、西亚的贸易就中断了,没有了外部需求的拉动,而货币又严重不足,明朝的经济马上会陷入严重的困境。
明朝想要市场经济像大宋那么运转,根本做不到。因为市场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是足够多的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立国之后的一个特殊政策就起作用了,它把老百姓分成4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分别是当兵的、种地的、工匠、生产食盐的。子子孙孙都得继承,不得更改。
美国的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评论说:“朱元璋这套打法,是用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作为全国的标准,把商品经济直接取消了,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统一起来了。”
但是,考虑到货币问题的话,朱元璋这个政策还有另外一个效应,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
而且他还规定,老百姓没事不许乱跑,去到离自己家几十里之外的地方就得申请。这些政策加到一块,就是一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这就能够应对货币短缺的困局。
大明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恢复了经济。
虽然朱元璋这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帮助明朝迅速恢复了经济,但是里面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各种职业比例关系,不能始终保持正常。因为不能确保每一个职业身份的人都干一行、爱一行,他们会去干别的;不能确保每一个职业身份的人繁衍速度都是一样的。
这种准计划经济模式,在运转了几十年之后,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这时,只有市场经济能够让社会健康运转了。
问题是,市场经济需要足够的货币,明朝缺的就是货币。朝廷开始尝试发行一点纸币,但是明朝也控制不住自己滥发纸币的冲动,很快形成了严重通货膨胀,纸币彻底没人要了。也只能放弃这个方案。
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朝统治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到了嘉靖年间,西班牙人在美洲殖民地,大概是今天的玻利维亚一带,发现了一个规模超级巨大的银矿。而且,比这个美洲银矿发现前略微早点的时候,也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也在其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的发展,大明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成了销往欧洲的顶级奢侈品。
针对日本的方向,嘉靖皇帝依然坚持着海禁的政策,不允许人们到海上做生意和到海上航行,于是东南沿海倭寇就很肆虐。这些倭寇先是武装走私商人,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政策,倭寇就变成了合法的商人,明朝对外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美洲和日本这两大银矿的白银,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样好了,大明的经济一下子获得了双重刺激。一是获得了来自远方的市场需求,二是带来了大量的贵金属货币,终于不缺钱了。于是,到明朝后期的时候,江南一带的市场经济非常繁荣。民间社会高度发达,比宋朝的时候不差多少了。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这时,就跟全球历史深刻地嵌合在一块儿了。这带来一个效果,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跟经济的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国运。大明王朝的灭亡跟这些就有关系。
在明清之交的时候,正赶上一个小冰期,温度骤然下降,导致游牧者的南下。但是,实际上,大清在真正有机会入关之前,根本就没想到自己能够征服天下,因为大明还是太庞大了,大清比起来还是太小了。
除非是大明自己遭遇到了严重的内部问题,大清是不会有机会的。
大明这会儿还真就遭遇到内部问题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货币出现了严重短缺。这个问题是从外部输入的,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供给出现问题。
大清在1644年入关,在1618至1648年之间,欧洲发生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叫做“三十年战争”。
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西班牙。来自西班牙所属美洲的白银,这回就无法流到大明了,都流到欧洲做军费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明朝的后期,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对银矿也开始进行控制,从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大幅减少。
在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军费来自日本的银矿。
欧洲和日本政治经济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大明的货币供给。
很要命的是,小冰期来了,游牧者南下的压力开始变得很大,大明帝国内部又是民变四起,张献忠、李自成等全都出来了。朝廷不得不更多地征税来应对这些问题。
但是,更要命的是,到了这会儿,白银短缺了,铜钱的数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大明帝国内部的铜钱相对白银发生贬值,而老百姓日常经济活动用的就是铜钱。朝廷怎么从老百姓那里征税呢?是按照白银进行核算和征收,意味着老百姓必须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再交税,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了。这样老百姓只好争先恐后地投奔李自成了。
大明的国运,到了这会儿,陡然冲下了悬崖,最终亡于大清。
28|藏传佛教怎样帮助大清入关
大清在入关前就继承了元朝的正统,入关后又继承了明朝的正统。
大清的力量来自满洲八旗和满蒙联盟。蒙古人愿意买满洲人的账,首先是因为皇太极继承了元朝的正统。
蒙古人怎么会接受满洲人作为他们的大汗呢?这得从雪域高原说起。西藏和蒙古在历史上有过好几次相互联合,藏传佛教才变成今天的样子,才有了达赖喇嘛这种制度。这个过程也让蒙古草原陷入分裂与内斗,于是大清才能崛起,并打造起满蒙联盟。
元顺帝是元朝的末代皇帝,朱元璋北伐的时候,他主动让出北京,退到草原,他认为元朝没有灭亡,只是地盘小了。元顺帝后来的继承人,在草原上还是以元朝的名号统治,史称北元。这些蒙古大汗没有实力控制草原上的各个部落,部落之间彼此混战。
蒙古人有了统治中原一百年的历史,继承逻辑已经不再是兄终弟及了。各个部落对于谁可以当最高的大汗,是有共识的,就是只有黄金家族的人,才可以当大汗。
黄金家族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后来又进一步窄化到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这一脉的后代,才算黄金家族。在黄金家族里面,长子这一支有优先继承权。在北元后期开始,正统大汗固定在了察哈尔部落。
但是,在16世纪的中期,也就是明朝通知的中后期,出现了变化。黄金家族的小支当中,崛起了一位英雄,叫做俺答汗,他带领者自己所属的土默特部落,几乎统一了整个漠南地区的蒙古诸部落。正统大汗被俺答汗排挤到了东蒙古地区。
俺答汗因为血统的原因,不能当大汗,于是动了别的心思。他在继续征战的过程中,一路打到青海,在这发现了新的机会,就是藏传佛教。此前的藏传佛教有很多派别,让俺答汗发现机会的是其中一个派别,格鲁派,也叫黄教。
雪域高原上教派众多,有红教、白教、花教、黄教等等。黄教格鲁派是在15世纪初期建立的。公元1578年,俺答汗和格鲁派的领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进行了一次会面。索南嘉措说,他一眼就认出俺答汗是元朝开国君主忽必烈的转世,俺答汗也说,他一眼就认出索南嘉措是大元帝国曾经的国师——八思巴转世。
在3百多年前,忽必烈和八思巴曾经结成了师徒关系,那是蒙古草原和雪域高原发生的第一次互相塑造的事件。
两人互赠尊号,索南嘉措把忽必烈的汗号赠给了俺答汗,俺答汗封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意思是拥有如大海般广阔智慧的高僧上师。
格鲁派有了来自蒙古草原的强力外援,很快压制住了其他教派,发展成今天在西藏最重要的教派。
俺答汗有了忽必烈转世的尊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全体蒙古人的大汗了。但是前提是要大家都接受藏传佛教。于是俺答汗就竭力推动藏传佛教在草原上的传播,大家都信了藏传佛教之后,活佛可以向草原首领授予尊号的事情,就被大家普遍接受了。
问题时黄教中不止一个活佛,而且高原上不止黄教一个教派。草原上若干个黄金家族小支的部落首领,甚至有一些非黄金家族的部落首领,通过成为某个活佛的檀越,也就是施主,而获得了可汗的尊号。
蒙古世界的法统分裂了,精神世界底层统一性破掉了。
其法统的分裂,严重影响了蒙古对于东亚的影响力,给了大清一个很好的崛起机会。皇太极终于获得了机会,夺得元朝的正统。
这与蒙古内斗有关。蒙古内斗的核心人物是林丹汗,他在17世纪初期登上察哈尔部的大汗地位,这是黄金家族的正牌大汗。这时候俺答汗的后代不那么强大了,林丹汗想要重新回复正统大汗的地位,他要面对一个事实——黄教已经是蒙古人普遍信仰了。
他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者,就组织人将大量的藏文佛经翻译成了蒙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蒙古地区对于黄教的解释权,从而在精神上统合蒙古其他部落。同时林丹汗还发动一系列战争,以求在军事上压制其他挑战者。
他发现那些不服自己的部落,一旦打不过自己,就跑了,投奔女真人去了。林丹汗就对黄教失去了信心。
这时,蒙古喀尔喀部却图汗来找他,跟林丹汗说,你跟我一块改宗得了,别信黄教了,咱们改信白教的红帽派吧。林丹汗跟着却图汗改了宗,这下别的蒙古部落更排斥他了。
皇太极趁机联合其他蒙古部落在1634年一举打败了林丹汗,成为满蒙两大族群的霸主。
这时候,他还没有拿到元朝留下的玉玺,不能成为真正的继承元朝的正统。玉玺还在林丹汗手里。这时候林丹汗带领忠实部众逃往青海,想和却图汗会师,会师后将会有10万人。他想凭借这只军队,进入西藏,灭掉黄教,扶植红帽派,一举掌握雪域高原的精神秩序。再返回草原统一各蒙古部落。从而结合起草原与高原力量,对东亚其他力量形成巨大军事压力。
林丹汗到了青海,染上天花病死了。他的家人回了老家投降了皇太极,并献上了大元传国玉玺。皇太极于是登基称帝,成为满蒙共同的大汗,满蒙联盟的军事基础就此成立。
29|大清的高级政治智慧
现在讲一下鸦片战争以前的大清。
公元15世纪之后,世界气候进入一个小冰期。这个小冰期对于世界各地的游牧者来说,是他们的春天。从西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往东,波斯帝国、印度帝国、大清帝国,都是在这1、2百年的时间里面,由游牧者主导建立起来的。
大清入关只不过是游牧者在欧亚大陆上普遍地获得主导地位的一个案例。
亚欧大陆上唯一的例外是在西欧和北欧,因为那个地方离草原太远了。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者不光是战斗力非常强,它纵横驰骋的空间尺度也远远比定居者更大。所以,大清在入关后,就在大明的领土基础之上,大规模开疆拓土。大明对黑龙江以北的统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并且其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主要是给当地的土著首领发一个任命状,至于人家接受不接受,大明也说了不算。大明对东北的实际统治,只延伸到今天辽宁的西部和中南部地区。
到了明朝中后期,帝国的疆域更是大幅度收缩,大概只相当于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再加上大理国和小半个西夏的领土。
大清在公元1644年入关,它入关时自带了东北、满蒙的领土。到1660年代,南明的剩余力量基本都被打败了,征服了整个中原。
这时,郑成功家族还在台湾跟大清对抗,但是,到了1680年也被征服了。
接下来,大清的扩张历史,就是跟准噶尔汗国的PK。1690年,大清第一次打败了准噶尔,把外蒙纳入帝国版图;1720年,第二次击败准噶尔,把雪域高原纳入到帝国的版本;1750年代,最终灭亡了整个准噶尔汗国,把整个西域纳入帝国版图。乾隆说西域是汉唐是帝国故土,现在重新回归,赐名“新疆”。
到这时,统治了汉满蒙回藏的大清帝国,终于整合起来了。此时,大清帝国的领土面积接近于明末领土面积的4倍。
即使晚清又丢掉了不少领土,但是仍然接近明末的3倍。
大清征服的疆域极为辽阔,在不同的地方必须发展出不同的统治技术,大清把大辽开创的二元帝国治理技术,发展为多元治理技术。
在汉人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整个帝国最有钱的地方,这里主导着大清帝国的财政秩序,依靠这些财富,统治者可以把八旗的军事贵族赎买掉,克服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大清统治者在中原以皇帝身份出现,这是儒家所赋予的身份。
在草原地区,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军队是草原骑兵,所以满蒙地区的游牧者主导着整个帝国的军事秩序,统治者在这里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
满蒙里面的满,完全是自己人,“蒙”的内容却很复杂。其中科尔沁部,世世代代和满洲贵族通婚,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部的,这个部落早就被满洲皇帝当做自己人了。
此外,还有内属蒙古,就是由大清皇帝派人直接统治的蒙古部落,这里不设置世袭的土著首领,也算半个自己人。
再有外藩蒙古,算是作为藩属的蒙古部落,它们有自己的世袭土著首领,和大清皇室有点类似于合伙人的关系。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和后来的内蒙古、外蒙古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并不是一回事。
对大清皇帝来说,外藩蒙古要加以控制,因为当年有一个可怕的历史记忆,就是大金帝国被成吉思汗所征服的历史。外藩蒙古所占据的土地,多一半都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土地。
怎么控制呢?首先看外藩蒙古战斗力的基础是什么。靠的是蒙古骑兵超凡的机动性,以及非常低的后勤需求。
一旦能够控制其机动性,就可以控制住蒙古骑兵。大清大力鼓励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要求所有的信徒都得从属于某一个寺庙,牧民可以来回移动,但是寺庙移动不了,信教的游牧者就成了准定居化的状态,就失去了高度的机动性。康熙曾经说过,一座庙胜过十万兵。
为了防止藏区与蒙古联手,大清统治者还有第三个身份,文殊菩萨转世,就在藏传佛教里面获得一个特别高的的地位。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转世。皇上可以依凭这个身份对藏传佛教形成一个特殊的控制力。
西域主导整个帝国的安全战略空间。外蒙和新疆,尤其是和北疆,在军事地理上是同一个空间。控制不住新疆,就控制不住外蒙。控制不住外蒙,大清最怕的噩梦就可能出现。清末重臣左宗棠曾经向朝廷上书,说我们必须收复新疆:“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对新疆地区的统治。其中,在南疆地区的统治,依靠的就是当地传统的头人制度,这种头人,在当地的语言里面叫做伯克。大清允许当地的穆斯林全都保留着过去的着装习惯,不用剃头、梳辫子,但是,土著头人,也就是伯克,干得好的话,朝廷会赐给他权利,有资格梳辫儿了。为了得到这个恩典,伯克就会努力干活,得到恩典,梳了辫子之后,在当地的居民看来,你跟我不一样了,于是没有中介性要素的地方,大清也能给凿出来。
所有这些区域,通过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国历史,都是在为这种政治统一性做的准备。
大清还特别善于寻找各种中介性的要素。例如,有台湾的学者研究发现,在清朝的时候,台湾的人口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从东南沿海迁过去的汉人,就是今天的本省人;再一类是当地已经汉化的土著,被称作熟番;还有一类是没有汉化的土著,被称作生番。大清在当地统治,主要是依靠熟番。熟番是汉人和生番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原因是中介性要素有种跨界性的身份。熟番处在特别尴尬的位置,它要想获得比较好的地位,唯有依赖外来的大腿,也就是依赖朝廷。另外两边如果对大清不服,大清都可以联合另外两边来打击不服的这一边,永远是二比一的关系,立于不败之地。
又比如,在蒙古地区,就是用皇上直接统治的内属蒙古,来作为满洲和外藩蒙古之间的中介性要素。
再比如,大清通过藏传佛教来统御蒙古,却又规定蒙古的两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章嘉呼图克图,必须得从藏族地区转世,不许在蒙古地区转世,用这两大活佛,来作为藏跟蒙之间中介性的要素。
在整个帝国的层面来看,满洲人的汉文化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于是大清以满洲为中介,把蒙古和中原联系起来;然后又以蒙古为中介,把雪域高原和西域新疆同整个帝国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帝国结构下,大清皇帝也就不再是满洲人的皇帝,如果他固守这个身份,就没法统治整个帝国了。大清皇帝是各个中介的中介。
30|郑成功为何没成功?
明清时期的东亚海洋世界。民间社会成了东亚海洋霸主。这些人有些又注定会失败。
郑和下西洋,很伟大,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近九十年,而且其船队的规模更大。哥伦布船队一共就仨小船,郑和的船队一共2百多艘大船,哥伦布旗舰的长度还不如郑和船队里面一般船只的宽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郑和的壮举肯定不可持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个纯官方行为,而不是一个民间行为。郑和下西洋要的是显示天朝的国威,绝不会斤斤计较到底挣了几毛钱,而民间行为必须得赚钱。
大明推行海禁,不许老百姓下海,郑和的船队不可能有民间的船队跟上。朝廷烧钱,又不能通过民间贸易收回钱,那这事儿当然持续不下去了。梁启超评价,郑和下西洋,基本上就是一个皇帝自娱自乐。
为什么哥伦布的小破船,开创的事业,就能够持续下去,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呢?重要原因是,其行为主体是民间社会。西方的冒险家博机会,多半都死在海外了,少数博成了,发了大财。发财的这些家伙,反过来用这些钱促成欧洲国家的政治变化。
所以,海洋上和陆地上的秩序有很大的区别。陆地上可以用帝国的征服来解决问题,在海洋上不行。在海洋上搞事,还要能坚持下去,一定要以发达的贸易为基础。贸易只能以民间行为为主。
官方行为的贸易效率与民间行为的贸易效率完全没法儿比。西方通过民间贸易积累的财富,推动国家政治变迁。变迁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出动海军,保护民间商人在远方的贸易利益。商人再从贸易利益中拿出一部分交税,以便支撑国家的这种军事行动。这是西方国家现代政治行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古代的中国,是否有民间力量能到海上进行贸易呢?当然有了,在宋朝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变得地狭人稠了,这些地方的百姓光靠种地肯定翻不过身了,所以他们中很多人到海上讨生活。他们通过家族成员迁徙的方式,在东南亚洋面上很多重要的贸易港口,都有自己的据点,从而发展起来一个遍布于环中国海的庞大的贸易网络。
在东南亚有很多的贸易城邦,经常跟中国之间进行朝贡贸易,这些贸易是这些海外华人操盘。他们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力量。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有一个事儿特别郁闷,大明朝立国之后,马上开始了海禁的政策。
为什么大明要搞海禁呢?明朝开国之后,把人分成四种户籍,搞起了一种准计划经济。这种准计划经济可以让大明王朝在货币很短缺的情况下,迅速恢复了经济。但是,对于准计划经济来说,它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人随便移动。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不能乱跑。四种户籍中有一种叫做灶户,生产食盐的,他们生活在海边,要是到处乱跑的话,还怎么计划呀。所以,对于大明来说,必须搞海禁。
问题是,朝廷可以搞海禁,但是民间到海上贸易的需求还在,这些人只能想别的辙了,就是变成海盗,搞走私贸易。
东亚海面上这些海盗被称作倭寇。
倭寇这个名字初一听上去好像是一群日本海盗,实际上倭寇里面的日本人,多一半都是当炮灰的马仔,真正的大Boss全都是中国人。
当时顶级大Boss,是一个安徽徽州人,叫做汪直。汪直把各类走私商人整合了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海盗走私集团,差不多垄断了整个东亚海面上的贸易。
汪直把大本营设在日本长崎,在这还立了国号叫宋,自称徽王。在这儿他募集了大批的日本武士听他号令,他手下的常备武装就有5千多人。必要时,可以忽悠起来10万人跟他搞事。
汪直对日本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明一看,汪直是顶级坏人,必须得灭掉你。花了很长时间,大明终于把汪直逮到,把他杀掉了。
但是汪直被杀掉之后,倭寇问题变得更严重了。因为过去,各种倭寇海盗都是受到汪直的节制的,大明想要谈判的话,知道找谁去谈。可是汪直一死,各种海盗倭寇全都没有统一头目了,朝廷想谈判,都不知道该找谁了,这成了明朝中后期特别头疼的问题。
这个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呢?别以为戚继光特别能打,就把倭寇灭掉了。最后问题的解决,是取消海禁,可以合法海上贸易,人们做海盗的冲动就下降了。
明朝开放的海上贸易并不是全方位的,只是有限度地开放了对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对于日本方向,仍然严格限制贸易,海盗仍然有生长的空间,只不过不会像过去的倭寇规模那么大了。所以,对于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一个家族就出现了,这个家族的开创者,就是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郑芝龙在明朝末年,以日本长崎、台湾台南作为大本营,发展起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纵横整个东亚的洋面,他玩得比汪直还要大,在巅峰时期,手上有超过3千艘大小船只,一只超过20万人的军队,军队中有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南洋人,甚至还有非洲黑人。
任何人想要到东亚海面上做生意,都必须向老郑家交保护费。荷兰人在那个时代是欧洲的海上霸主,但是到了东亚洋面必须老老实实交保护费。
老郑家在东亚洋面上保护费生意,每年入账上千万两白银,富可敌国。
由于这个大海盗的存在,所有其他小海盗全都被灭掉了,东亚的洋面上反倒获得一种秩序。
这里说的郑家,不是郑芝龙。郑芝龙在大明崇祯年间,被朝廷招安了,到了大清之后,他又投降了大清,他庞大的海上帝国被他那个坚决不肯降清的儿子郑成功给继承了下来。
郑成功接受这个海上帝国之后,就能以厦门为根据地,搞起来很长时间的反清复明斗争。清兵入关十几年之后,郑成功还走水路发起过一次规模巨大的北伐,从长江顺流而上,差一点攻克南京,但是还是失败了。
这次失败之后,郑成功反思了一下,觉得还是根据地规模太小了,得弄一块大的根据地,取台湾。从这开始,郑成功决定征服台湾。
这时的台湾已经被荷兰人统治了30多年,郑成功还是打下来了,这时大清的顺治已经不在了,康熙登基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却很快就撑不住了。这不是因为郑成功攻克台湾后,没几天就去世了,而是因为从康熙朝开始,颁布了一个命令,叫做“迁海令”。“迁海令”就是从山东往南,一直到广东,所有沿海地区,20里的范围之内不允许住人,都得迁到内地,沿海的船只也都得烧掉,寸板不许入海。
大清的海禁主要出于战争的考虑。这对于郑氏家族来说,庞大的大陆市场一下子关闭了,马上财政危机就出来了。郑氏家族在台湾之后的日子变得很困难了,又坚持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坚持不下去了,被大清给灭掉了。
汪直和郑氏家族几乎是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海洋帝国了,为什么最终被大陆帝国给灭掉了呢?
英国人所面对的大清,是康乾盛世之后的大清,老百姓完全认同了大清的统治,英国军队人数最多也没有超过2万人;郑成功面对的大清还在初创时期,清朝的统治还没有被中原百姓认同,而郑成功手下有20多万人,两相比较,郑成功面对的困难更小,但是他却失败了,英国人面对的困难更多,却能成功打败大清呢?
首先,英国人建立的海上帝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它建立起了全球规模的贸易,它依赖的是世界市场;郑成功的海上帝国只不过是一个东亚帝国,只建立起来了东亚规模的贸易,所依赖的主要是大陆市场。
海上贸易的关键是远距离的信用机制,你与远方的贸易对象需要有共识。远洋贸易规则共识的基础,在英国人那里,是一套抽象的现代法律,对于任何信仰、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使用;对于郑成功来说,是宗族关系,妈祖信仰,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扩展到陌生人群体里面的,只能依靠同乡宗族,以及有共同妈祖信仰的人群,其海洋帝国只能扩展到东亚的海面上。其最主要市场只能在东亚大陆。
只要大陆帝国放大招,搞迁海令,市场没了,马上就会被搞死。
英国人不怕,因为它是全球市场。英国人打败了大清,不是因为英国人的军队更先进,军队规模更大,而是因为一个海洋帝国,必须拥有全球海洋,而不能仅仅占有一个区域性的海洋。郑成功的海洋帝国只占有了东亚海面,所以最终被大清打败了。
31|人口太多,技术发展不动了
中国在大陆方面的大一统,反倒让自己走上了自我锁死的状态。其原因是人口的过度膨胀,使得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低水平的均衡上挣扎。
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加入世界秩序。
底层百姓交的税变少了,所以中国人口会过度膨胀。
税变少了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明朝后期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改革;二是大清入关带来的和平红利。
明朝货币短缺,收税费劲,索性就少收税,不足的部分让老百姓服徭役来解决问题。
因为这要与明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准计划经济做保障,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玩不转了,就要实行改革。地方官员其实早就开始改革了,就是交钱把徭役免了,再由政府用这些钱雇人干活。这个时候为何 认为征税更省事
- 上一篇:中东历史渊源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10-06水彩画——中国传统文化:京剧、飞天、诗书
-
09-21中东历史渊源
-
12-20《中国文化常识》读书笔记
-
01-17枢纽——中国史纲(上)
-
11-06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
-
09-22美国的宪政体制
-
03-31历史悠久的古迷昜,蓬勃发展的新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