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居资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文化

枢纽——中国史纲

2018-01-17 17:37:48 得到App 22
05|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战国百家争鸣,对古代传统的态度有三大类:力挺(儒家)、抛弃(法家)、无所谓(道家)。儒家是复古的态度;法家是入世的态度,在中原地区产生的;楚国蛮夷之地,就提倡出世,产生了道家。儒家最初是从商周两朝的巫师系统里发展出来的,古代的巫师是沟通天意和人世的神职人员,通过占卜与祭祀来实现,《左传》提到:“...

05|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战国百家争鸣,对古代传统的态度有三大类:力挺(儒家)、抛弃(法家)、无所谓(道家)。儒家是复古的态度;法家是入世的态度,在中原地区产生的;楚国蛮夷之地,就提倡出世,产生了道家。

儒家最初是从商周两朝的巫师系统里发展出来的,古代的巫师是沟通天意和人世的神职人员,通过占卜与祭祀来实现,《左传》提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到礼崩乐坏的时代,要复古第一步就是能说清楚“古”是啥样的,而巫师系统有完善的记录,是最合适的解说人选,于是就逐渐发展成儒家了。孔子是此前的巫师传统的集大成者,他说复古的路径就是“克己复礼”,只要做到了,就达到最大理想“仁”。春秋以前的礼是对传统的盲从,随大流儿,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不能这样,因为“礼”变了,随大流儿也不行了。这时就产生了尊“道”的勇气,是为儒家。

法家对此不赞同,用“法”取代“礼”,推行“法、术、势”,“法”出自君主意志。法家只有在异国才能成事,因为在本国受到忌惮。

道家主张超然。代表人物庄子,对大肆搜捕他的惠施,他不屑与他争魏国宰相之位。老子反问,搞什么搞?最糟糕的就是你们这些搞事的人,世界恰恰被你们搞坏了。道家认为,,当今之计,是发下非得要搞点事的想法,顺其自然,让世界、百姓自由自主活动,事情自然就好了,这叫“无为而治”。


06|法、道、儒:皇上到底喜欢谁

周秦之变。战国终结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走上了大一统的道路,从而带来了周秦之变。从秦皇到汉武,帝国官方思想经历了很有意思的变化,从法家、道家、儒家的转换过程,这个变化过后的机理很重要,是理解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周秦之变,与战国诸侯争霸的逻辑相关。战国时期各国最关心的是如何有效提升国家战争效率,法家最有优势,儒家太迂腐,道家又追求出世,诸侯看不上。只有法家告诉诸侯富国强兵就要变法,改掉传统。过去的传统是人们的身份高低由血统决定,打仗时比的是踢正步,这不行。因为这刺激不了人们,尤其是底层百姓的欲望,怎么让人家跟你玩命。所以必须改,将身份高低与血统脱钩,而是由你从战场上拎回来的人头数量决定,这对刺激人们的欲望的力度很大,战争效率提高。

法家逻辑出来,风气大变。第一个开始变法的是魏国,公元前400年左右,著名的李悝变法。魏国四面环敌,但是因为变法成为战国前期顶级强国。其他诸侯国也跟着学。

魏惠王上台,拒绝了商鞅。商鞅到了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迅速让秦国成了顶级强国。

枢纽——中国史纲 图1

秦国位于六国西部。公元前260年,这一年长平之战秦胜赵,大胜(图片来源:网络)


秦国在边上,地理位置好。后发先至,完成统一中国。秦国统一天下后,法家的逻辑反而走到头了。因为法家是要求提高战争效率,抢别人。统一以后,没有抢的了,就只有掠夺百姓,这种统治不可持久。至秦二世就亡国了。

之后是楚汉争霸。项羽犯了严重错误,恢复了分封制。这样法家的逻辑就又行得通了,被项羽分封在当年秦国地盘的刘邦,没用几年就统一了中国。用法家的逻辑可以分封天下,不能治理天下。

汉朝的治理逻辑发生变化,导致其统治数百年。西汉初年,汉高祖用了道家逻辑,无为而治。汉高祖没有力量可以统治天下,只能尽可能团结各方势力。在其称帝后,将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分封给了合伙人,但是刘邦的分封制有能力继承秦朝的制度。例如,一家两名成年男丁如果不分家就赋税加倍;不准同姓的人聚居。这样把社会散沙化,没有大宗族,有利于皇帝统治。

西汉定都长安,进可攻,退可守,用8年剪除掉了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分封了同姓的王爷,用他们来制衡军功众臣。

汉武帝时期,追求入世的学说有了用武之地,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解释能力在儒生集团的手里,不在皇帝手中。在之后的2千多年封建时代,出现了阳儒阴法,或者叫外儒内法。

周秦之变,实际到汉才完成了中华帝国统治思想的大转变。



07|汉人王朝为何不能统治长城以北



不能脱离草原来解释中原。中原的汉人王朝与草原征服型王朝在统治逻辑上有区别,他们相互塑造。

纯汉人王朝为何不能同时统治长城南北?

古代中国什么是汉人?汉人是汉朝以后出现的,不是根据血统定义的,是根据文化定义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为日常伦理道德标准存在,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很不一样,它们的区别在于载体不一样。宗教只要皈依,心中有神就行了,一个人就行;儒家文化要求放在群体中,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要有群体,就要有农耕,年降水量400mm才能农耕。所以东亚大陆年降水量400mm等降雨线就差不多与长城重合。儒家思想在扩展的极限处修建了长城。

枢纽——中国史纲 图2

400mm等降雨线,基本就是中原与草原的分割线(图片来源:网络)


长城以北要想活命,必须游牧化。游牧化后,中原地区的家庭结构、人群结构都没有了,不能按照儒家文化进行生活。游牧化后,就不再是汉人了。

中原王朝可以占领漠北,但是要统治漠北,就必须驻军,驻军必须有后勤补给,从中原运送补给做不到。只能就地取材,只能游牧化。一旦游牧化,就变成匈奴的一部分了。所以中原王朝不能长久驻军草原。儒家文化不能越过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

中原与草原的继承秩序和统治逻辑不同。

中原人口定居,容易收税,形成稳定的中央财政。可以用财政供养官僚集团,从而形成官僚制帝国。君主与官僚分工,君主象征正当性,其次才是干具体的活,其能力是第二重要的,第一重要是君位继承的稳定性。继承人的身份必须是唯一的,易于识别的,不易引起争议的。这就是嫡长子。中原继承原则就稳定在嫡长子上了。

草原游牧,不便于收税,建立不了中央财政,无法养活官僚,从而没有官僚体系,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只能以小部落为单位行动。小群体可以靠熟人关系进行治理,小群体的上限就是150人左右,即所谓的邓巴数,人类识别熟人的极限。

秦帝国以前,没有强大的草原帝国。西汉帝国时期,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仿佛从天而降。

中原形成帝国,从商朝算起,经过了1千几百年积累。

为什么草原上没有什么时间的积累,一下建立起庞大帝国呢?为什么元、清能够建立起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大一统帝国?


08|草原征服型帝国为何能一统中国

草原征服型帝国的出现,是因为中原的统一。

草原马是中原战争的必需品,中原有战事,草原部落卖马收入不错,也不愿意联合起来;中原统一后,就减少甚至取消了马的贸易,草原部落就要联合起来抢中原地区,从而形成大的草原帝国。

草原骑兵生产、生活、战斗单位合一,战斗效率高,后勤保障稳定,战争中是净收益,会对中原帝国产生巨大军事压力。可汗垄断对战利品的分配权,产生由战争衍生的中央财政,来凝聚起各个部落。可汗必须不断地从中原抢东西,才能维持中央财政,因此,对可汗的要求是必须很会战斗。

因此,可汗不能是小孩儿,但是不能确保可汗去世时儿子都成年了。所以,草原上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而不是父终子及。

但是,第二代的子侄辈在遇到继承问题时就会打起来,就会内战,草原帝国随之解体。是为“胡虏无百年之运”。产生周期性的继承、瓦解危机。汉武帝征服匈奴是占了这个便宜。

大可汗养不起所有的兵,受到小可汗的制约,因为小可汗的兵不直接听命于大可汗。军事贵族民主制因此可以长期保留。

中原帝国面临周期性的衰败危机,因为官僚体系会以权谋私,导致国家衰败。这时,如果气候变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大举南下,已然衰败的中原帝国疲于应对,加收赋税,导致农民造反,帝国崩溃。

中原贵族大部分被铲除了,草原上有天然的贵族制,要重新构建新的帝国架构,需要贵族势力来牵头。因此历史上多次由草原力量入主中原重构秩序,唐朝就是典型,从北魏开始。

多数是东北的草原力量入主中原。东北是中原和草原的过渡地带,东北北部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边是辽东的农耕地区,在东北的势力必须懂游牧和农耕两种制度才能稳定发展。这里的势力入主中原,就可以建立二元帝国,在长城以北按游牧的方式统治,长城以南按农耕方式统治,入关后可以用中原的财富将草原骑兵全部养起来,军事贵族就消失了。继承关系也转化为父终子及,破除了周期性继承危机。国运可以超过百年了。



09|中国是如何走向豪族社会的



汉武帝执政的副产品是豪族社会的兴起。

汉武帝时很有钱,与匈奴打了44年。汉朝大幅增加赋税用于战争,很多百姓成为流民,许多百姓投奔地方豪族。豪族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遗留世家大族、大商人、地方的大侠豪强。

汉武帝末年天下户口减少了一半,有一半的人逃到了豪族的门下。这时中央政府就不大能压制地方豪族了。
从此,西汉初年散沙状的社会就过渡到了豪族社会,随后维持了1千多年。到了唐宋之变之后才结束。
豪族压过了中央,就出来了王莽,篡位成了皇帝。他宣布土地、奴婢、盐铁经营权、山川林泽、铸币权等收归国有,设立国家储备机构、用以调节物价。目的是控制豪族。
很快豪族推翻了王莽,刘秀是这些豪族的领袖,他于是就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只能是皇帝和豪族共治的朝代。



10|为何后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贤臣是儒家化了的豪族,也称作士族。豪族有了文化就可怕了,对皇帝有很强的制约力。
东汉开国的几个皇帝所处的时期士族还不够壮大,后来士族逐渐壮大,对皇帝的制约加强。皇帝于是找自己信任的非士族的人,这些人被士族认为是“小人”。这些人只有在宦官和外戚中找,因为他们要依附于皇帝。

皇帝与士族的斗争,加之东汉末年进入小冰期,连年天灾,民变四起。民众为了自救,组织起民间宗教,皇帝天天颁发罪己诏,百姓不信任皇帝。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皇帝没办法平叛,就希望豪强帮忙,但是豪强都想趁机自己称霸,由所谓的贤臣变成了地方军阀,帝国就分裂了。




11|诸葛亮的士族绞杀行动
孟达原来是蜀汉政权的人,他的失误让关羽丧命,就投奔了曹魏政权。曹丕重用了孟达,让他镇守蜀、魏之间的要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刘备已死,曹丕也死了,孟达在魏国不好过,他想回到蜀汉政权。
诸葛亮看到孟达的消息,大喜,还让李严也修书劝他过来。孟达也下定决心要投奔蜀汉。
但是这时诸葛亮却故意将孟达要反叛的消息故意泄露给魏国,司马懿来围捕孟达,这时诸葛亮见死不救,任由他被围攻而亡。
刘备等人中没有蜀川人士,冒险占据了原本属于刘璋的地盘,是客人;刘璋留下的旧臣,蜀中的世家大族,是主人。刘备集团是统治者,出身低微,人少;刘璋旧臣是被统治者,出身高贵,人多。
诸葛亮是新人领袖,李严是旧臣领袖,托孤时委托了这两位,来平衡关系。
诸葛亮北伐时,李严分兵驻屯到江州(今重庆),要与诸葛亮分庭抗礼。如果不能压制李严,旧臣都会去投奔他。
他让李严给孟达写信,李严放松警惕,离开了重庆,诸葛亮于是将孟达要反的消息透漏给魏国,再坐看孟达被灭,李严没有外援,就只能任由诸葛亮收拾。两年后,将李严贬为庶人。从此完成蜀汉新人、旧臣两大系统的整合。
诸葛亮搞掉李严的事件,还是士族和寒族矛盾的体现。
曹操的爸爸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的出身有了宦官色彩,他想加入士族,士族又不接纳他,他只有到平民那里寻找支持了,例如黄巾军。他在青州平了黄巾军后,收编了他们。
曹操必须不断从平民中选拔人才打压士族。“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打掉了士族与寒族的界限。他所凭借的根本力量就是出身平民的青州兵,他们只服从曹操一人,曹操一死,立即哗变。
曹丕控制不住,只能遣散了事,他没有控制士族的力量了,而且他还是篡位的,他只能对士族让步。
东吴、西蜀也面临士族与寒族的冲突。



12|彩蛋:司马懿时代的冤冤相报

曹丕短命,不到40岁就死了。留下4个顾命大臣,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政权根本——兵权放在皇室宗亲手中,曹真、曹休。用能干的功臣制衡宗亲,司马懿、陈群。

曹叡更短命,30多岁就死了。太子曹芳只有8岁,曹叡再次托孤。托孤给了司马懿、曹爽。曹爽不知道权力的实质。曹爽带着小皇帝和掌管禁军的弟弟一起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立即控制了皇宫,郭太后也配合他,废除曹爽,这就是“高平陵之变”。

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狡兔三窟。诸葛亮在蜀汉,他的亲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堂兄弟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诸葛亮北伐,司马懿被启用,培植了自己的军队。诸葛亮与司马懿是共生关系。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两年就去世了,其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地位。此时诸葛亮去世多年,蜀国疲弱。吴国生事,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当上东吴宰相,他攻打曹魏。司马师苦战后击败诸葛恪,稳固了地位。
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继承了位子,诸葛诞叛乱、向东吴求援,司马昭苦战击败诸葛诞,稳固了位子。他派钟会去攻击蜀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率军抵抗,战死成都城外,蜀汉灭亡。
司马昭即将篡位时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他的位子,并篡夺帝位,开创西晋。

从司马师到司马昭、司马炎,继承关系混乱,导致“八王之乱”、事业下降。




13|司马家族事业的断崖式下跌
司马家族面临的历史大势。第一是气候的变化,从东汉中期开始,气温不断下降,到三国魏晋时期降到了最低点。
枢纽——中国史纲 图3
中国三千年以来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片来源:网络


而从东汉时期开始,匈奴早就分裂成了南北两支。随着气温降低,草原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南匈奴就逐渐迁移到长城以南,还有一些别的胡人也迁移过来。迁移胡人数量大了,帝国就受不了了。

另一次气候变化的最低点,就是明清朝代更替的时候。
第二个原因是中原社会的豪族化。黄巾起义后,豪族建起很多坞堡,就像一个小城市,可以自给自足,整个社会退回到自然经济状态,税收减少,政府无法统治。
朝廷依赖豪族维持运转,借助胡族守护边疆,但是两拨人都不可靠。
第三个原因是士族的堕落。东汉末年,儒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仍然天下大乱。很多人抛弃儒学,谈玄论道,就有了“魏晋玄学”,其中一小部分人回归内心,去寻找桃花源,比如陶渊明;但是更多的人一边高谈阔论,一边拼命捞钱。还依靠“九品中正”制,将捞钱的地位制度化。后一种人败坏了政治、社会的道德水准。
第四个原因,西晋皇族内斗,“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眼看士族垄断朝野,皇族却无力压制,大臣将司马炎比作汉桓帝、汉灵帝,并说他捞钱进自己腰包,还不如桓灵二帝。司马炎听后大笑,自嘲还能听到忠言,比桓灵二帝强。说明皇上真缺钱,拿大臣们没辙。
司马炎大肆分封同姓王爷,力图压制士族。结果导致“八王之乱”,互相攻击,找来胡人帮忙,导致更加混乱。
天下大乱后,大量士族带领百姓逃往淮河和长江流域。皇族的一个小支,司马睿,再南逃途中建立东晋。因为是士族捧起来的,东晋皇帝更需要与士族合作。司马睿登基时极力拉着士族领袖王导,一起接受群臣朝拜,是为“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没有能力抵抗北方胡人的南侵,需要将流民编为军队。高等士族制约皇帝,低等士族统领军队,政权与兵权分离。朝廷里的其他人更加玄乎地谈玄论道,甚至追求病态美。这些人保持朝政,低等士族的人不满。桓玄一度篡夺了皇位,但是随即就被有兵权的低等士族赶下来了。最终,军队领袖刘裕,逼迫司马氏禅让皇位给他,建立了宋朝(刘宋)。
中国历史进入到南朝阶段。
南朝政权、兵权重合度好,但是皇帝的正统性不行。很多野心家跃跃欲试,政权一直不稳定。
还面临意识形态的问题。北朝逐渐稳定,南朝意识到越来越打不过北朝了,只能强化儒家理念,来强化正朔地位。
但是问题在于南朝皇帝自己就是篡位上来的,形成了两难的困境。皇位、朝代跑马灯似地反复变换。
江南、岭南在宋朝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开发。西晋末年,北方胡人的驱赶,中原百姓被驱赶至此,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开发起来了。
南朝皇帝的正统性存疑,于是适当抑制儒家思想,增加道教、佛教思想的传播。并将文化向朝鲜、日本传播。提高文化的统治力。
东亚世界发展起来草原、中原、海洋三重结构的体系。新秩序的生成线是草原与中原的互动,其载体是鲜卑人建立的北朝;新秩序的传播线是中原与海洋的关系。载体是南朝。




标签:中国  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