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肩(肩周炎)及其治疗
肩周炎,也被称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凝肩等,实际在医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命名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和冻结肩。
该病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且进行性加重,造成肩关节活动受限。
目前国际上教委通用的诊断,是将不明原因的“肩周炎”称为冻结肩;将由外伤及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肩周炎”称为肩关节僵硬。
主要发病年龄为40-70岁,其中又以50岁左右为多发。男女发病率约为1:3,左肩发病率高于右肩。
冻结肩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滑膜炎和关节囊纤维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纤维化导致软组织弹性降低,以及盂肱关节有效容积减少,然后出现肩关节周围粘连、僵硬,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诱发因素为长期缺乏活动,因天气变化受凉,经常提拉重物等。
症状为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活动受限主要为外旋外展、内旋后伸。一般先疼痛、后僵硬,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会缓解。
疼痛期可持续2-9个月,晚上更明显;僵硬期可持续4-12个月;缓解期可持续5-26个月,部分患者可在12-18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有些患者不能完全康复,肩痛及僵硬持续数年,或残留部分受限。
伴随症状为怕冷;压痛,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早期痉挛,晚期发生失用性肌萎缩,继而出现肩峰突起,不能抬起手,不能自行梳头等表现。
肩关节造影可见肩胛下滑囊消失、盂肱关节腔缩小、下影窝消失等特征性表现。
治疗
该疾病有自限性,但是积极治疗可以减轻疼痛、防止恶化。
急性期可以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痛点封闭治疗,或者麻醉下手动松动或者关节镜下将粘连的组织松解,然后注入类固醇或者透明质酸钠。
一般治疗:爬墙法;划圈法,竖圈、横圈;拉轮法;梳头法;背手牵拉、卧位牵拉(sleeper stretch);合掌举手;招财猫前后摇臂;前平举内转;负重侧平举、负重前平举、负重背手提举。以上每项均为每次15-20次,每日3-5次。
初期治疗是以被动撕开粘连、被动牵拉为主;后期治疗在初步撕开肌腱粘连的基础上,重点提升肩、臂肌群,尤其是各提升上臂肌群的力量,同时也继续坚持被动、主动拉伸运动,当达到完全恢复的状态后,长期坚持适量主动、被动牵拉和肩、臂肌肉力量训练。
中医治疗:中药内服三痹汤、肩痹汤等;中药外用药酒、药膏外敷,中药熏蒸;针灸,电针、火针、温针灸、腹针、耳针、浮针等;推拿,一指禅推法、滚法、拨伸法、摇法、按揉法及活动关节法等;小针刀疗法,中医针刺与西医手术结合的产物,有效松解肩周软组织粘连。
日常
适当锻炼,肩关节保健操、自我按摩、关节功能锻炼等;注意患肢保暖,夏天开空调时,注意不要让冷气直接吹向肩颈部位;避免患肢提重物和肩关节长期固定姿势,每1-2小时改变一次姿势、活动下身体;纠正不良姿势,挺胸、直背,维持正确的弧度;睡觉时避免侧睡压到患侧肩部。
预防
纠正错误的姿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