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客 > 科技
 
科技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思考

时间:2008/5/18 21:35:22   作者:谷春江   来源:峡谷居资讯网   阅读:868   评论:0
内容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全中国,尤其是四川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伤痕。灾后,在感叹老天爷的无情,为逝去的亲人而哀伤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认为,灾后当然首先要抓好恢复信心,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全中国,尤其是四川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灾后,在感叹老天爷的无情,为逝去的亲人而哀伤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灾后当然首先要抓好恢复信心,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但同时更要想到:如何预防下次强烈地震带来的灾害。
 
    据了解,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见图: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思考
 
    其中,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四川龙门山地震带,隶属于我国最大、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青藏高原地震区。在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千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18次。
 
    据2008年5月18日新华网公布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其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形成强烈地震。
 
    因为历史的原因,在这样的强烈的地震带上建有什邡、绵竹等三线工业重镇,在大山深处,还有汶川、北川等人口相对稠密的城镇,同时还有因独特的人工灌溉水系和旅游资源兴市的都江堰、彭州等城市。这些地区人口比较稠密,遇到突如其来的强震,往往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害、经济损失。加之山区道路极易在大震发生后被阻断,人员、物资、装备难以进入灾区,使得施救极为困难,往往错过黄金营救时间,进一步加大灾害的程度。
 
    笔者认为,虽然我们目前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还做不到精确预报(甚至可以说无法预报,这次汶川地震就基本没有任何预报信息),但是监测历史数据积累的数据也基本确立了地震多发、强烈地带的范围,如果在这些地震带,城镇和人口数量尽量少,带来的损失也将控制在最小限度,——不论何时发生地震,也不论是否精确预报了。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笔者建议:
 
    在地震预报水平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应当痛定思痛,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地震监测的宝贵数据,吸取血和泪换来的惨痛经验,在灾后重建时,应该首先考虑尽量远离地震强烈、多发的山区地带,在非强震地带的平缓地区新建城镇,并尽量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级。甚至可以考虑放弃原有城镇建制,将人口迁入非地震带的城市中,实行一次“汶川震后大移民”。
 
    其次,需要加强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强震地带及附近居住的群众的防震抗震知识、技能教育。因为目前地震无法精确预报,在位于地震带的城镇和旅游景区,应当将日常的“防震”列为与“防火”、“防盗”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公共位置进行此地属地震带的醒目标示,提醒人们这一地区是地震带,当地居民以及进入这些地区旅游、逗留的人们应该随时防范地震的到来。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家中,旅游餐饮、住宿、娱乐、医院、学校、车站等公共场所也常备必要的防震自救装备,提供简明的防震知识宣传手册,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
 
    最后,就是加快地震预报科技的发展,尽早实现重大地震的精确预报,做到在震前及时疏散转移人员、物资,将灾害减低到最小程度。
 
    当然,要做到这些,最终都有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每一个国民都有义务努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干好自己的工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度做出贡献,从而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标签:汶川 特大 地震 思考 
版权声明:
1、除了本站原创文章以外,其余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如果是摘要,阅读全文请订阅、购买相关专栏,强力支持知识付费。
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在评论区留言)。
4、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于:峡谷居资讯网(www.xgj-info.com)。
相关评论
友情链接
得到App 喜马拉雅FM 网聚联盟 中国E动网 网钛文章管理系统 快科技(原驱动之家) gonative.io 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优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客户端下载

©2005-2023 峡谷居资讯网,xgj-info.com.谷春江,Gu Chunjiang.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86号

蜀ICP备050085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