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
 
历史

枢纽——中国史纲(摘要)13-14

时间:2018/5/21 8:58:12   作者:施展   来源:得到app   阅读:680   评论:0
内容摘要:13|司马家族事业的断崖式下跌司马家族面临的历史大势。第一是气候的变化,从东汉中期开始,气温不断下降,到三国魏晋时期降到了最低点。中国三千年以来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片来源:网络而从东汉时期开始,匈奴早就分裂成了南北两支。随着气温降低,草原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南匈奴就逐渐迁移到长城以南,还有一些别的胡人也迁移过来。迁移胡...
13|司马家族事业的断崖式下跌
司马家族面临的历史大势。第一是气候的变化,从东汉中期开始,气温不断下降,到三国魏晋时期降到了最低点。
枢纽——中国史纲(摘要)13-14
中国三千年以来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片来源:网络


而从东汉时期开始,匈奴早就分裂成了南北两支。随着气温降低,草原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南匈奴就逐渐迁移到长城以南,还有一些别的胡人也迁移过来。迁移胡人数量大了,帝国就受不了了。

另一次气候变化的最低点,就是明清朝代更替的时候。
第二个原因是中原社会的豪族化。黄巾起义后,豪族建起很多坞堡,就像一个小城市,可以自给自足,整个社会退回到自然经济状态,税收减少,政府无法统治。
朝廷依赖豪族维持运转,借助胡族守护边疆,但是两拨人都不可靠。
第三个原因是士族的堕落。东汉末年,儒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仍然天下大乱。很多人抛弃儒学,谈玄论道,就有了“魏晋玄学”,其中一小部分人回归内心,去寻找桃花源,比如陶渊明;但是更多的人一边高谈阔论,一边拼命捞钱。还依靠“九品中正”制,将捞钱的地位制度化。后一种人败坏了政治、社会的道德水准。
第四个原因,西晋皇族内斗,“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眼看士族垄断朝野,皇族却无力压制,大臣将司马炎比作汉桓帝、汉灵帝,并说他捞钱进自己腰包,还不如桓灵二帝。司马炎听后大笑,自嘲还能听到忠言,比桓灵二帝强。说明皇上真缺钱,拿大臣们没辙。
司马炎大肆分封同姓王爷,力图压制士族。结果导致“八王之乱”,互相攻击,找来胡人帮忙,导致更加混乱。
天下大乱后,大量士族带领百姓逃往淮河和长江流域。皇族的一个小支,司马睿,再南逃途中建立东晋。因为是士族捧起来的,东晋皇帝更需要与士族合作。司马睿登基时极力拉着士族领袖王导,一起接受群臣朝拜,是为“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没有能力抵抗北方胡人的南侵,需要将流民编为军队。高等士族制约皇帝,低等士族统领军队,政权与兵权分离。朝廷里的其他人更加玄乎地谈玄论道,甚至追求病态美。这些人保持朝政,低等士族的人不满。桓玄一度篡夺了皇位,但是随即就被有兵权的低等士族赶下来了。最终,军队领袖刘裕,逼迫司马氏禅让皇位给他,建立了宋朝(刘宋)。
中国历史进入到南朝阶段。
南朝政权、兵权重合度好,但是皇帝的正统性不行。很多野心家跃跃欲试,政权一直不稳定。
还面临意识形态的问题。北朝逐渐稳定,南朝意识到越来越打不过北朝了,只能强化儒家理念,来强化正朔地位。
但是问题在于南朝皇帝自己就是篡位上来的,形成了两难的困境。皇位、朝代跑马灯似地反复变换。
江南、岭南在宋朝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开发。西晋末年,北方胡人的驱赶,中原百姓被驱赶至此,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开发起来了。
南朝皇帝的正统性存疑,于是适当抑制儒家思想,增加道教、佛教思想的传播。并将文化向朝鲜、日本传播。提高文化的统治力。
东亚世界发展起来草原、中原、海洋三重结构的体系。新秩序的生成线是草原与中原的互动,其载体是鲜卑人建立的北朝;新秩序的传播线是中原与海洋的关系。载体是南朝。

标签:历史 中国史纲 通史 南北朝 
版权声明:
1、除了本站原创文章以外,其余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如果是摘要,阅读全文请订阅、购买相关专栏,强力支持知识付费。
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在评论区留言)。
4、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于:峡谷居资讯网(www.xgj-info.co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枢纽——中国史纲(摘要)11-12
相关评论
友情链接
得到App 喜马拉雅FM 网聚联盟 中国E动网 网钛文章管理系统 快科技(原驱动之家) gonative.io 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优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客户端下载

©2005-2022 峡谷居资讯网,xgj-info.com.谷春江,Gu Chunjiang.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86号

蜀ICP备050085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