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
 
历史

枢纽——中国史纲(摘要)07-08

时间:2018/4/29 20:45:42   作者:施展   来源:得到app   阅读:1205   评论:0
内容摘要:07|汉人王朝为何不能统治长城以北不能脱离草原来解释中原。中原的汉人王朝与草原征服型王朝在统治逻辑上有区别,他们相互塑造。纯汉人王朝为何不能同时统治长城南北?古代中国什么是汉人?汉人是汉朝以后出现的,不是根据血统定义的,是根据文化定义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作为日常伦理道德标准存在,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很不一样,它们的区别...

07|汉人王朝为何不能统治长城以北

不能脱离草原来解释中原。中原的汉人王朝与草原征服型王朝在统治逻辑上有区别,他们相互塑造。

纯汉人王朝为何不能同时统治长城南北?

古代中国什么是汉人?汉人是汉朝以后出现的,不是根据血统定义的,是根据文化定义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为日常伦理道德标准存在,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很不一样,它们的区别在于载体不一样。宗教只要皈依,心中有神就行了,一个人就行;儒家文化要求放在群体中,遵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要有群体,就要有农耕,年降水量400mm才能农耕。所以东亚大陆年降水量400mm等降雨线就差不多与长城重合。儒家思想在扩展的极限处修建了长城。

枢纽——中国史纲(摘要)07-08

400mm等降雨线,基本就是中原与草原的分割线(图片来源:网络)

长城以北要想活命,必须游牧化。游牧化后,中原地区的家庭结构、人群结构都没有了,不能按照儒家文化进行生活。游牧化后,就不再是汉人了。

中原王朝可以占领漠北,但是要统治漠北,就必须驻军,驻军必须有后勤补给,从中原运送补给做不到。只能就地取材,只能游牧化。一旦游牧化,就变成匈奴的一部分了。所以中原王朝不能长久驻军草原。儒家文化不能越过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

中原与草原的继承秩序和统治逻辑不同。

中原人口定居,容易收税,形成稳定的中央财政。可以用财政供养官僚集团,从而形成官僚制帝国。君主与官僚分工,君主象征正当性,其次才是干具体的活,其能力是第二重要的,第一重要是君位继承的稳定性。继承人的身份必须是唯一的,易于识别的,不易引起争议的。这就是嫡长子。中原继承原则就稳定在嫡长子上了。

草原游牧,不便于收税,建立不了中央财政,无法养活官僚,从而没有官僚体系,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只能以小部落为单位行动。小群体可以靠熟人关系进行治理,小群体的上限就是150人左右,即所谓的邓巴数,人类识别熟人的极限。

秦帝国以前,没有强大的草原帝国。西汉帝国时期,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仿佛从天而降。

中原形成帝国,从商朝算起,经过了1千几百年积累。

为什么草原上没有什么时间的积累,一下建立起庞大帝国呢?为什么元、清能够建立起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大一统帝国?

08|草原征服型帝国为何能一统中国

草原征服型帝国的出现,是因为中原的统一。

草原马是中原战争的必需品,中原有战事,草原部落卖马收入不错,也不愿意联合起来;中原统一后,就减少甚至取消了马的贸易,草原部落就要联合起来抢中原地区,从而形成大的草原帝国。

草原骑兵生产、生活、战斗单位合一,战斗效率高,后勤保障稳定,战争中是净收益,会对中原帝国产生巨大军事压力。可汗垄断对战利品的分配权,产生由战争衍生的中央财政,来凝聚起各个部落。可汗必须不断地从中原抢东西,才能维持中央财政,因此,对可汗的要求是必须很会战斗。

因此,可汗不能是小孩儿,但是不能确保可汗去世时儿子都成年了。所以,草原上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而不是父终子及。

但是,第二代的子侄辈在遇到继承问题时就会打起来,就会内战,草原帝国随之解体。是为“胡虏无百年之运”。产生周期性的继承、瓦解危机。汉武帝征服匈奴是占了这个便宜。

大可汗养不起所有的兵,受到小可汗的制约,因为小可汗的兵不直接听命于大可汗。军事贵族民主制因此可以长期保留。

中原帝国面临周期性的衰败危机,因为官僚体系会以权谋私,导致国家衰败。这时,如果气候变化,导致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大举南下,已然衰败的中原帝国疲于应对,加收赋税,导致农民造反,帝国崩溃。

中原贵族大部分被铲除了,草原上有天然的贵族制,要重新构建新的帝国架构,需要贵族势力来牵头。因此历史上多次由草原力量入主中原重构秩序,唐朝就是典型,从北魏开始。

多数是东北的草原力量入主中原。东北是中原和草原的过渡地带,东北北部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边是辽东的农耕地区,在东北的势力必须懂游牧和农耕两种制度才能稳定发展。这里的势力入主中原,就可以建立二元帝国,在长城以北按游牧的方式统治,长城以南按农耕方式统治,入关后可以用中原的财富将草原骑兵全部养起来,军事贵族就消失了。继承关系也转化为父终子及,破除了周期性继承危机。国运可以超过百年了。


标签:历史 中国史纲 通史 
版权声明:
1、除了本站原创文章以外,其余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如果是摘要,阅读全文请订阅、购买相关专栏,强力支持知识付费。
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在评论区留言)。
4、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于:峡谷居资讯网(www.xgj-info.com)。
相关评论
友情链接
得到App 喜马拉雅FM 网聚联盟 中国E动网 网钛文章管理系统 快科技(原驱动之家) gonative.io 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优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客户端下载

©2005-2022 峡谷居资讯网,xgj-info.com.谷春江,Gu Chunjiang.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86号

蜀ICP备050085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