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客 > 教育
 
教育

关于学习方法的零星感悟

时间:2009/3/16 23:08:26   作者:谷春江   来源:峡谷居资讯网   阅读:900   评论:0
内容摘要: 最近开始重拾规律作息的习惯,其中便对于学习自然也加以规律化了。学习方法问题,通过过往的实践,加之这几日的重拾,便也悟出些什么,记述如下,以资备忘。 要粗读、提问题、细读、抄写或默写、测试,五个步骤来系统化学习,方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参见《学习压力,拜拜》一书(新华...
     最近开始重拾规律作息的习惯,其中便对于学习自然也加以规律化了。学习方法问题,通过过往的实践,加之这几日的重拾,便也悟出些什么,记述如下,以资备忘。
 
    要粗读、提问题、细读、抄写或默写、测试,五个步骤来系统化学习,方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参见《学习压力,拜拜》一书(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有条件的话,推荐小声地,富有感情地“读”出书中的内容。记住,这个“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阅”而读,是为真正的”阅读“。我自己实践了多种读的方法,发现要借鉴用“气声”发声方式,轻缓地读出来,要把领会文意作为主要的工作,而不必拘泥发音的准确。气声方式比较省力,吐词也比较清楚,是比较取巧实用的方法,不妨一试。最好能读出真正的泪来,这样表明感情真正地融入了阅读之中,与文字的内容发生了“共鸣”。这种方法适用于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史哲类学科的书籍的阅读。具体可以参见我的前面一篇博客文章《借鉴英语气声发音方法改善汉语发音的技巧》;其次是用类似口语的方式,“演绎”书中的内容。我最近在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明朝那些事》广播节目(当年明月/著,MP3格式,VeryCD电驴上有下载),采用口语化“说”书的方式,让人听着很舒服,很容易接受,像评书,但又不那样做作,像朗读,但又不那样正规。就像小时候父母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别有韵味。我听多了,就模仿这个播音员的方式来“说”书。将书边看,边用口语话的方式“说"出书中内容,表现为不规则断句,夹带一些为缓和思考而加上的语气词、“口头禅”,如“这个”、“嗯”、“喔”、“那个”之类的。其实就像我们听一些儒雅的学者讲座,他们在做学术报告时,常把一些很冗长、繁杂的内容不紧不慢地讲来,为了便于听者理解,就在长句中断句,一些比较不通俗的词语,尤其要断句,并重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还要小小地解释一下,以便听众切实理解。当一段话比较长,才说完需要花一小会儿时间理解消化,就停下数秒,让大家“消化”,或者干脆再重复一下关键词,并加以再次阐述或解释。然后再接着“说”下一句。这样其实就跟我们平时口头交流时,为了说清事情,让对方听得明白,常常采用的方法一样。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说”理工农医之类的书籍的内容。
 
    要规律化。时间是要规划使用才有最大的“战斗力”的。军队之所有有战斗力,就源于铁的纪律。同样,时间就像兵一样,用铁的纪律管好用好时间,它就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浪费时间不说,还会玩物丧志,难成一事。做法就是定好每日学习时间段及每一时间段学习的具体内容,然后遵照执行,少打折扣。我习惯定周计划,一周内每天学的内容不同,用铅笔将当前的学习课程写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某课程学习告一段落,就用橡皮檫掉,写成另一课程。
 
    学习不一定就是只是“读”书。我推荐还要适当用点时间及时将才学的内容写成如本文一样的博文;或者学习的内容本身是实践性的知识,如计算机网页设计、学习绳子打结的方法,就马上用软件完成书中的内容,做出漂亮的网页特效,或者马上找来绳子,练习打结的方法。是健身的知识,就用一半时间阅读,一半时间按书中的指点,实际锻炼一下。做到知识的“现炒现卖”,不仅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兴趣被激发起来,真正变学习为兴趣。这样,就会用一种类似做“游戏”,追求令人愉悦的成就的心态去学习。这其实是最美妙的感觉,效果往往也最好。
 

标签:学习 方法 感悟 
版权声明:
1、除了本站原创文章以外,其余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如果是摘要,阅读全文请订阅、购买相关专栏,强力支持知识付费。
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在评论区留言)。
4、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于:峡谷居资讯网(www.xgj-info.com)。
相关评论
友情链接
得到App 喜马拉雅FM 网聚联盟 中国E动网 网钛文章管理系统 快科技(原驱动之家) gonative.io 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优酷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客户端下载

©2005-2023 峡谷居资讯网,xgj-info.com.谷春江,Gu Chunjiang.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 51030002000086号

蜀ICP备050085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