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
-
《中国文化常识》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20 20:25:58 作者:谷春江 来源:峡谷居资讯网 阅读:73 评论:0内容摘要:本文为《中国文化常识》的读书笔记,系该书内容的精炼。本文为《中国文化常识》的读书笔记,系该书内容的精炼。
《中国文化常识》,王力(北京大学)主编,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祝敏彻(兰州大学)执笔,团结出版社出版,2018年12月第1版。
新增词条:数九(见“历法”之“古代的节日”,参考“头条百科”)。
天文
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píng)翳(yì)(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详见《广雅·释天》)
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者七曜(yào),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古人认为其每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此纪年。
水星又名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者填星。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的水并不是指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室宿,飞马座的α、β两星)。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二,天蝎座的α星),例如《诗经》“七月流火”。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28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龟蛇)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
织女指天琴座的α星;牛郎指天鹰座的α星,牛郎所牵的牛是牛宿。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日寻干戈,以相征讨。……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后世把兄弟不睦比喻为参辰或者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辰或者参商。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古人以28星宿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份。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还有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前4个星组成斗身,古曰魁;后3个星组成斗柄,古曰杓(biāo)。天璇、天枢连成线段,延长5倍,就找到北极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xiāo)、诹訾(zoū zī)、降娄(jiàng lóu)、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个等份,叫做十二次。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的处所。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道带分为摩羯、宝瓶等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与我国古代的十二次用意相同,起讫界稍有差异。
十二次用于说明节气变换,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岁在星纪、岁在玄枵。
分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说某星是某国、某州国的分星或者分野。
星宿按照各州分配对照表(根据《史记·天官书》)
宿 州 角亢氐 兖州 房心 豫州 尾箕 幽州 斗 江湖 牛女 扬州 虚危 青州 室壁 并州 奎娄胃 徐州 昴毕 冀州 觜参 益州 井鬼 雍州 柳星张 三河 翼轸 荆州
历法
古人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shuò)望月)。
年,最初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现在叫做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做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全年364天。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¼日,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¼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五年闰两次。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7个月。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季冬。
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后来再分出冬夏二时。
古人把一年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个节气,分别对应正月至十二月。
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以此类推。
太阳运行叫做躔(chán)。
春分、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就叫做日夜分。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
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每月第一天叫做朔(shuò),最后一天叫做晦。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
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如丙子朔,丙寅晦。
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zè)。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者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餔,bū)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时人定,人定以后就是夜半。
鸡鸣和昧旦(昧爽,天将亮的时间)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子时为23:00-1:00,丑时为1:00-3:00,……以此类推。例如夜半12点(即24点)是子时(子夜)。近代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23:00-24:00为子初,24:00-次日1:00为子正,……以此类推。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了。
古人纪月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ēng)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
先秦正月叫做孟陬(zōu),四月为除,九月为玄,十月为阳(详见《尔雅·释天》)。
古人有月建的观念,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相配,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以此类推。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
战国时代,以星岁纪年,星指岁星,岁指太岁。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次,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诹訾(zoū zī)、降娄(jiàng lóu)、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个等份,叫做十二次,分别对应丑、子、亥、戊、酉、申、未、午、巳、辰、卯、寅,即十二辰。十二次与十二辰方向刚好相反。岁星自西向东,与十二次方向相同;假岁星,叫做太岁,自东向西,顺时针,与十二辰方向相同。
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chán yān)等十二个太岁年名。
岁星与太岁运行所在对照表(根据《尔雅·释天》)
岁星所在 太岁所在 太岁年名 星纪(丑) 析木(寅) 摄提格 玄枵(子)
大火(卯)
单阏 诹訾(亥)
寿星(辰)
执徐 降娄(戌)
鹑尾(巳)
大荒落 大梁(酉)
鹑火(午)
敦牂(zāng) 实沈(申)
鹑首(未)
协洽 鹑首(未)
实沈(申)
涒(tūn)滩 鹑火(午)
大梁(酉)
作噩 鹑尾(巳)
降娄(戌)
阉(yǎn)茂 寿星(辰)
诹訾(亥)
大渊献 大火(卯)
玄枵(子)
困敦 析木(寅)
星纪(丑)
赤奋若 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与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配发与六十甲子相同。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以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
岁阳与十干对照表(根据《尔雅·释天》)
岁阳 阏逢
旃(zhān)蒙 柔兆 强圉(yǔ)
著雍 屠维 上章 重光 玄黓(yì) 昭阳 十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干支纪年法兴自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么干支。西汉及以前的逐年干支为后人逆推。
三正(zhēng)。春秋战国时期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上述历法都以各自的正月开始确定春季的开始。
《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的《小雅·四月》用夏历,《豳(bīn)风·七月》用夏历和周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是并不称十月为正月(秦人叫端月),仍然以夏历正月为正月(端月),确定春夏秋冬。
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夏历(太初历),以建寅为岁首。此后大约2千年,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以外,都是使用夏正。
古代的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称为春节。
人日,正月初七。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元夜(元宵节的夜晚)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清明,清明节气这天,公历4月5日至8日左右。
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自曹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
浴佛节,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也叫端阳,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做终伏或者末伏,总称为三伏。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七夕,七月初七。牵牛织女聚会之日。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世将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迷信行为。
十月十五为下元,但是没有成为节日。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月亮最圆,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九月初九。也叫重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冬至,农历冬至,公历12月19日至23日左右。冬至前一日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冬至一阳生”。
腊日,一般是十二月初八。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戊日,祭祀百神。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一年最后一天叫做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数九,又称冬九九、交九,是中国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般“三九”时最冷。当到了“九九”便是春耕的时候了。
乐律
古人把宫商角(jué)徵(zhǐ)羽称为五击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5(sol)6(la)。后来再加上变徵、变宫,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称为七音。变徵和变宫相当于现代简谱上的#4(fis)和7(ti)。七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1(do)2(re)3(mi)#4(fis)5(sol)6(la)7(ti)。
古代将宫作为音阶的起点。
六律。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个的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标准音,即十二律。
十二律与西乐符号对照表
1、黄钟 2、大吕 3、太簇 4、夹钟 5、姑洗xiǎn) 6、中吕 7、蕤(ruí)宾 8、林钟 9、夷则 10、南吕 11、无射(yì) 12应钟 C #C D #D E F #F G
#G A #A B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为律吕。
乐调,宫商角徵羽都可以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余此类推。以律来定调,以宫调式为例,用黄钟所定的宫音叫做黄钟宫。以宫为主音的调式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为调。隋唐燕乐只用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只有九种,即五宫四调。
八音,指上古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金指钟镈(bó),石指磬(qìng),土指埙(xūn),革指鼓鼗(tǎo),丝指琴瑟,木指祝敔(yǔ),匏指笙,竹指管箫。
古人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十二律与十月相配,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余此类推。律中就是律应,律应的征验则凭吹灰,吹灰是用葭莩(jiā fú)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对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了。
十二律可以代表时令月份。
地理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jì)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十二州,舜时分为十二州,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
汉代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该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晋初分为十九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在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的州与唐代基本一致。
明清改州为府,州隶属于府,直隶州直辖于省。
郡——为行政区域。秦分天下36郡,后来又增加4郡,共为40郡。
到了隋代,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宋废郡。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略等于郡。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等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开元年间,又分为15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了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15路,后来分为18路、23路,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元代的路小,相当于州府。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
府——唐代,大州称为府,隶属于道。宋代的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
军——宋代的行政区域,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
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汉代国以下也有县。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职官
中央官制。战国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组成的中枢机构。丞相佐理国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秘书长监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宰相。
汉初沿袭秦制。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东汉光武帝时,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台阁即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称为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pú )射(yè)。
至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在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唐太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常用他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称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
清朝沿袭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秦汉是中央的行政长官有:
1、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2、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其属官为大夫和郎。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掌论议,是后世散官的性质;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汉武帝又设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也称期门郎、羽林郎。
3、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为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4、太仆,管皇帝车马;
5、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6、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lú),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7、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8、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9、少府,管宫廷总务。
以上诸官,后来称为九卿。其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之外,还有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掌管营建宫室。
汉代的加官,就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汉代加官有侍中、给(jǐ)事中、诸吏、中常侍、散(sàn)骑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曹魏时中常侍和散骑合称散骑常侍,备皇帝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散骑常侍是集书省首长,集书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后世并入门下省。
六部。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为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隋代开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
1、吏部,掌官吏任免、铨(quán)叙、考绩、升降等。对应《周礼》的天官大宰(冢宰)。
2、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对应《周礼》的地官大司徒,清代又叫大司农。
3、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对应《周礼》的春官大宗伯。
4、兵部,掌军政;对应《周礼》的夏官大司马。
5、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对应《周礼》的秋官大司寇。
6、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对应《周礼》的冬官大司空。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版权声明:
1、除了本站原创文章以外,其余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如果是摘要,阅读全文请订阅、购买相关专栏,强力支持知识付费。
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在评论区留言)。
4、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于:峡谷居资讯网(www.xgj-info.com)。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书法学习的先后顺序:在初学楷书的基础上先学草书、行书,最后再精习楷书
- 相关文章
-
-
11-3用多巴胺复敏治疗恢复自律和活力
-
10-23西方争辩“文明型国家”——这就是中国第161期202209279(听录摘要)
-
10-9WPS Office中对多个图像框、文字框等组合的对象进行整体复制的方法
-
9-19冻结肩(肩周炎)及其治疗
-
8-7罗胖精选|什么是5%的改变?2022年7月3日(摘要)
-
6-27刘嘉心理学基础30讲(摘要)
-
6-19毛笔行书书法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
6-12下巴微收矫正“驼背探头”的姿势
-
- 相关评论
- 本类更新
-
-
12-20《中国文化常识》读书笔记
-
01-13书法学习的先后顺序:在初学楷书的基础上先学草书、行书,最后再精习楷书
-
11-17张一山版《鹿鼎记》鳌拜家写的「鳌府」,问题出在哪?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什么?
-
11-17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信仰上帝,两教有什么不一样呢?
-
08-08二十八星宿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十二生肖是这样产生的
-
08-0828星宿图与星宿详解
-
- 本类推荐
-
- 本类排行
-
-
08-08二十八星宿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十二生肖是这样产生的
-
08-0828星宿图与星宿详解
-
11-17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信仰上帝,两教有什么不一样呢?
-
01-13书法学习的先后顺序:在初学楷书的基础上先学草书、行书,最后再精习楷书
-
11-17张一山版《鹿鼎记》鳌拜家写的「鳌府」,问题出在哪?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什么?
-
12-20《中国文化常识》读书笔记
-